Your browser appears to be unsupported. Because of this, portions of the site may not function as intended.
Please install a current version of Chrome, Firefox, Edge, or Safari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大米是许多非洲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种业体系,当地水稻种植大部分以农户的自留种为主,这些自留种未经提纯和筛选,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往往偏低,有些国家不得不花费宝贵的外汇资源进口大米,尤其是西非国家。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挑战。
帮助建立水稻种业体系是盖茨基金会系统性地支持西非国家加强农业科研及推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项目执行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该项目于2021年11月正式启动,目的是帮助西非国家从水稻合作育种开始,筛选出适应当地的具有抗旱、抗盐或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状的高产品种,并在当地建立良种生产体系和推广体系,扩大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当地的种植、增加当地稻农的收入、逐步提高非洲国家粮食自给率,为实现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我们重视上述育种、生产、推广三个环节的一体化,以确保科研成果得到更加有效的推广,这将更加有利于种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让小农户获得更多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此,我们不仅为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且帮助对接伙伴资源、推动有效合作。为了结合中国水稻种植领域的经验支持西非快速推进体系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两家中国企业合作,借助他们在尼日利亚和马里的基地开展相关工作。
项目团队通过与中国和非洲的育种专家合作,利用双方的水稻资源进行创新的联合育种,其中就包括我们既往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的绿色超级稻项目产出的水稻品种。经过本地化筛选,项目团队找到了具有适应非洲生态环境的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选育出一批高产量、高品质的抗逆品种。
项目团队对筛选出来的优良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并召开农民观摩展示会,以在当地进行推广种植。此外,项目团队还开展了优良品种的本地化生产试验,筛选优良的种质以取代不断退化的农民自留种。
在尼日利亚,虽然面临新冠疫情和政局动荡带来的巨大挑战,四个示范点种植的两个水稻品种在2022年旱季全部获得丰收。对比当地主栽品种,其中一个常规品种增产30%,另外一个杂交品种增产50%。这两个新品种的本地化生产试验工作也取得初步成功。
在马里,交给三个不同区域的当地农户进行试种的两个水稻新品种也全部获得丰收,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提高30%-50%。同时,项目团队在当地进行的首次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试验也获得成功,初步摸索出适应当地环境的种子生产模式。